隨著ESG非財務績效指標揭露成為企業在企業社會責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不可忽視的三大重心後,許多企業除了透過慈善捐助到第三方組織(例如:非營利組織)外,更以自家集團旗下的企業型基金會做為社會參與的起點,業務範疇遍布各類社會及環境問題,甚至更服務至國外地區,期望從成功的企業營運當中,成就「取之於社會、用之於社會」的無私奉獻精神,也成為集團撰寫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書的「黃金亮點」。
隨著現行經濟與環境變遷,企業型基金會以企業資源捐助,做為慈善回饋的方式運作已逐漸引起反思,到底如何才能將資源應用更妥善與更回應現行的社會議題?KPMG社會企業團隊提出「替社會參與找到商業價值」的體現,以社會創新做為根基,強調商業與公益不再只是天秤的兩端,更能成為共創價值的組合體。富士比雜誌也倡議非營利組織應該持續以創新方式探索新型態服務方案,提升非營利組織最終的永續發展目的。
唐鳳政委對於社會創新的定義,意指藉由科技或商業模式的創新應用,改變社會個群體間的相互關係,並從改變中找到解決社會問題的新途徑。因此,企業型基金會的社會創新,可以從以下五個準則來檢視與發展:
一、 本業契合度:
以企業自身產業出發,檢視旗下基金會業務是否扣合企業發展使命,以及核心產品及知識妥善被應用於社會參與。
二、 CSR策略扣合度:
檢視企業基金會業務是否與集團永續發展目標一致,是否被集團視為具策略性的長遠發展標的。
三、 創新創意程度:
從多元合作模式及主題的創新程度,檢視基金會的動能是否也能與時俱進。
四、 利害關係人廣度:
以企業基金會的角色,是否能做到集團充分的內外部議合?
五、 社會衝擊程度:
衡量基金會業務是否有具體社會衝擊的量化呈現,以及長遠陪伴受益對象,甚至達到國際串連的行動。
以企業基金會來說,除了是企業展現社會參與的有效途徑,同時也是良好企業形象的延伸與展現。如何在不斷變動的環境中,使企業的社會參與為有效益的社會回饋,更進一步藉由基金會帶領企業邁向新型態的共享價值,是現在企業基金會負責人需要思考的發展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