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O在回顧2024這一年時,應該會發現「執行長真難為」。隨著市場加速轉型的強勁勢頭,企業營運成本與風險提高,董事會對於現況改革感到不滿或要求更亮眼的成果等等,光是2024年的美國上市公司中,就有327位執行長因此遭到撤換,刷新過去14年來的紀錄。其中,甚至包含眾多知名品牌,如星巴克、Nike、Intel、波音等。
台灣的CEO同樣肩負引領企業在逆風中前行的重任,根據《2024 KPMG台灣CEO前瞻大調查》,88%台灣CEO對「所屬產業前景」深具信心,可看出不論國內外環境如何變遷,CEO仍樂觀看待企業發展,但也意謂著企業領導者要在多重危機下帶領企業突破各式考驗,實屬不易。
「營運風險」是台灣CEO最關切的首要議題,而此議題又包山包海:不論是網路犯罪威脅、國際貿易與監管法規要求、員工高度流動性與人才招募不易,亦或是生成式AI所帶來的機會風險兩面刃,都是CEO在營運風險管控上的重要課題。以下統整本次調查報告中,特別探討的六大主要營運風險清單,讓CEO可以快速進行企業內部現況盤點,做好2025應戰準備。
1. 網路犯罪世界群魔亂舞,AI加深攻擊力道
根據網路資安研究機構Cybersecurity Ventures調查,網路犯罪在2025年造成的全球損失可能高達10.5兆美元。若將網路犯罪總值視為一個經濟體,則其將成為僅次於美、中兩國GDP的「第三大世界經濟體」。雖然企業普遍開始有了資安的主動防護意識,但是,在這群魔亂舞的資安犯罪世界中,下一波挑戰反而是在如何從公司營運層面、人員管理、緊急防護措施等面向全面增強企業營運韌性。
尤其在生成式AI帶來進階式持續威脅,駭客透過ChatGPT的輔助,可以在網路上爬梳個人的網路使用與社群媒體歷程,進而發出個人化的郵件或深偽(Deep Fake)攻擊。例如:一家跨國公司的香港分公司因為受到Deep Fake技術假造的公司財務長詐騙,進而損失約2560萬美元。
為了應對這些挑戰,企業除了強化整體資安規格、投資專業資訊人才,並與時俱進調整企業內部資安政策與管理外,更需使資安意識内化於每位同仁日常工作中。
2. 貿易監管與法規需求樣貌多,仰賴企業合規流程與時俱進
82%的台灣CEO認為,國際間貿易法規限制將成為企業營運極大挑戰,而且依照百工千業的樣貌,在跨國營運上所要遵循的法規各不相同,隨著企業在全球範圍內擴展業務,合規風險也隨之增加,面向包含數據與隱私保護、勞工法規、反壟斷與公平競爭、環境法規、國際貿易與出口制裁、當地稅務合規等等。
以台積電去美國亞利桑納州建廠為例,就必須要遵守當地的勞工法規標準。在建廠的過程中,當地法規也會要求優先聘用美國籍員工,須配合當地勞動標準、平等就業(不可因種族/性別而有歧視)、公會規範等等。過往的台式工作文化,在國外不一定適用,我們也確實看過台積電美國員工不適應相關的文化等新聞,這種時候就仰賴企業是否能在跨國經營下調適成當地法規,並且促進企業內的文化溝通。
最近熱烈討論的也包含歐盟人工智慧法案,除了將AI分類為四種風險等級AI系統分為最小風險、有限風險、高風險和不可接受風險四個等級,並對每個等級的AI系統提出了不同的合規要求。根據違規情節的嚴重程度,企業可能面臨最高達到全球年營業額7%的罰款。對於台灣大廠出口全世界的產品來講,就要特別小心此類的新形態AI 監管。
3. 若再一次Covid等級的全球公衛危機,CEO們能更游刃有餘的布局嗎?
雖然疫情已不再是企業的主要威脅,但世界衛生組織 (WHO) 有時仍公告些許緊急公衛事件請各國加以防範,64%台灣CEO認為需預先擬定相關風險策略以因應公衛危機所衍生的突發狀況與不確定性,確保其能持續運營與競爭力。公衛危機首先將造成勞動力不足,進而影響生產力,特別針對如製造和服務業等高度倚賴勞動力的產業;此外,公衛議題可能引發供應鏈中斷,增加物流和存貨管理的複雜性,相對的營運成本也將同步推升,壓縮企業利潤空間。
4. 生成式AI 應用開始小步試行,期待管理與策略制訂才能穩健前行
從2022年生成式AI開始興起後,台灣受到AI轉型的推力,開始認真面對更進一步的數位轉型旅程,如何兼容科技技術與既有營運流程會是當下組織的極大挑戰。
在經濟不確定下,台灣近六成 (56%) CEO認為生成式AI為企業首要投資重點,高於2023年的數據 (38%),在人才與技術上,投資技術的意願比例持續增加,目前首要應用部門包含資訊、行銷與財務等三大部門上,但超過六成台灣CEO認為需要五年以上才能獲得投資回報。
以台灣金融業為例,金管會統計,國內整體377家金融機構及相關周邊單位,目前有使用AI的家數高達108家,金管會進一步檢視,國內金融機構導引AI的主要用途,比重最多是「內部行政」、「智能客服」,「行銷廣告」、「認識客戶風險」及「如何防詐」等,可以看出這些AI應用仍屬於初階試行的範疇。但我們同時也看到,目前全球AI成熟度排名前10的銀行在導入相關AI技術時首要並不是最關心財務回報,唯有摩根大通、星展銀行曾公開提出導入AI後所獲得的獲利,其他銀行並沒有公開提到AI 所帶來的財務價值。
企業從營運角度當然應該關心投資AI所帶來的各項營運與財務效益,只是KPMG會建議企業在導入AI時需要全方面進行期待與目標設定,並逐步評估其對組織跨部門的影響、生產力、流程與財務效益,才能讓AI之路不那麼顛簸。
5. 對應人才流失,建立真正的「友善職場」才能留人又留心
近來的職場文化有了非常大的變革,Covid讓員工們開始更加追求彈性工作模式、頻傳的職場霸凌事件開始讓人思考職場權力的濫用與平等、社群媒體讓員工更有管道與爭取社會聲量為自己發聲。員工已經更懂得爭取權益與維持生活平衡,而不是只有企業的領導層擁有話語權。
但我們也看到領導者跟員工的拉鋸,KPMG調查顯示83%的領導者預測三年內將全面「重返辦公室」,希望藉此強化團體協作與管理效率;但是員工普遍求職時也會去看企業是否提供彈性工作模式作為一個重要考量。這就是隱性的管理摩擦與工作價值觀的碰撞。
但這樣的挑戰是負面的嗎?隨著全球勞動力市場的競爭日益激烈,企業不再僅僅倚賴傳統的薪酬和福利來吸引和留住人才。取而代之的是,愈來愈多的公司開始關注員工價值主張(Employee Value Proposition, EVP),以此作為差異化競爭的關鍵。EVP不僅涵蓋了薪酬福利,還包括職業發展機會、工作與生活的平衡、企業文化以及員工的認同感和歸屬感。這一轉變反映了企業對人才需求的深刻理解,以及對創造良好雇主品牌的重視。強大的雇主品牌不僅能吸引優秀人才,還能顯著提升現有員工的忠誠度和工作滿意度。
除了對於員工價值的高度重視之外,我們也會鼓勵企業去做整體的文化與願景溝通,讓所有同仁都能了解企業的目標,這不僅有助於提升員工認同感,還能夠讓所有同仁都清晰地了解企業的目標和方向。以JP Morgan CEO Jamie Dimon為例,就帶領組織朝向AI願景作轉型,並且也提到AI未來可能為職場帶來的可能性,借此提升組織士氣。
6. 風險清單絕非負面,把它看作執行長可以一展長才的好戰場
把上述的風險清單用正面表述就是台灣企業如何打造未來的跨國/本地營運韌性?外部的風險、挑戰愈來愈多元,企業執行長需要有遠見與手腕一邊接招、一邊持續穩定內部的營運策略。
這就像是大富翁的機會或是命運卡牌,若能把握住反而能有持續進化的可能性,而且唯有及早應對才是最佳解。因為國際上的競爭對手可能比你更熟捻這些跨國的遊戲規則,當你還在解決當下問題的時候,別人可能就已經在拓展市場,這些隱性的機會成本就有賴CEO的遠見與智慧去化解。
(本文轉載自遠見雜誌 2025-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