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PMG永續風向前哨站

川普2.0時代:企業如何強化供應鏈永續韌性?

 

林泉興︱安侯永續發展顧問股份有限公司 執行副總經理

2025年川普新政上路,推出對等關稅與製造業回流政策,掀起全球供應鏈重組浪潮。從蘋果加速擴大印度與越南產能,到國際印刷電路板大廠積極投資東南亞市場,皆反映出企業正面臨關稅與地緣政治雙重壓力,亟需在高度不確定的市場條件下,兼顧競爭優勢與供應鏈韌性。

儘管川普政府宣布退出《巴黎協定》,並終止多元、平等、包容(Diversity, Equity, and Inclusion, DEI)政策,歐盟也延後碳邊境調整機制(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Mechanism, CBAM)實施時程,引發市場對永續轉型放緩的疑慮。然而,品牌端與主要市場對供應鏈環境與人權議題的重視並未鬆動,例如微軟持續要求供應商於2030年前達成100%使用零碳電力,而歐盟則通過《企業永續盡職調查指令》(Corporate Sustainability Due Diligence Directive, CSDDD),要求符合門檻的歐盟與非歐盟企業,對其供應鏈進行人權與環境盡職調查。

台灣企業長期處於全球價值鏈的關鍵中堅位置,在川普2.0時代面臨雙重挑戰:一方面需快速因應地緣政治與關稅政策所帶來的布局壓力,另一方面則須回應歐美市場對供應鏈永續轉型的高度期待。企業不僅需靈活調整據點與供應商網絡,更應強化價值鏈ESG管理與績效追蹤,確保在變局中維持市場競爭力。

面對這波結構性轉變,建議企業從以下四個面向著手,整合關稅應對與永續策略,強化供應鏈韌性與永續競爭力:

投資布局需納入碳管理風險

過往企業設廠選址多聚焦於人力成本與稅務優惠,如今碳成本已成為關鍵變數。以越南為例,2025年6月將建立溫室氣體排放配額法源,並於2029年啟動總量管制排放交易制度,企業若屬受管制對象且排放量超過配額,必須透過交易市場購買額度進行抵減,使排放成本成為有價。印度預計2026年10月實施類似機制,泰國亦透過《氣候變遷法草案》(Draft Climate Change Act, CCA)規劃納管企業的溫室氣體排放。
與台灣採固定碳費不同,總量管制制度下碳價由市場決定,企業在調整產能與據點時,將面臨碳成本難以預測、價格轉嫁不易等挑戰。建議企業參考國際碳市場趨勢與同業內部碳定價,模擬不同碳價情境,並分析現有與潛在供應商的排放熱點與財務影響,將碳風險納入投資決策,降低非關稅風險。

重視員工權益及勞動條件
地緣政治促使供應鏈由全球分散轉向區域集中,企業對當地高技術勞工的依賴日益加深。若未妥善處理勞資關係,恐引發營運中斷與聲譽風險。以印度為例,2024年一家蘋果供應商因拒絕承認工會、薪資無法維生,導致罷工;三星電子亦因薪資爭議與工會問題,爆發長達一個月的抗議行動。
企業應在供應鏈重整與投資決策中,同步檢視當地生活工資水準與勞動條件,強化與工會溝通、設立匿名申訴與第三方調解機制,及早化解勞資矛盾。同時,應強化對供應商的勞動盡職調查,透過風險分級、第三方稽核、稽核結果納入供應商選商標準,確保供應鏈勞動條件符合國際標準。

盤點自然資本風險對供應鏈穩定性的影響
極端氣候使農林產品供應不穩,導致咖啡、糖、大豆等原物料價格大幅波動。在全球咖啡主要產地巴西與越南,面臨乾旱和暴雨交替發生,造成產量緊縮、供應價格上漲;糖產大國印度因乾旱與蟲害使甘蔗短缺,連帶也使多家糖廠關閉。根據2024年研究報告顯示,如果氣候變遷持續惡化至2035 年,氣溫上升將造成全球總體通貨膨脹每年增加 1.18%,食物通膨更將增加 3.23%。食品出口業者不僅要應對關稅削減價格競爭力,還可能面臨自然資本造成的風險。

面對關稅與自然風險的雙重不確定性,供應鏈高度依賴自然資本的企業,建議盡早盤點原物料所面臨的自然風險及其與關稅所造成營運模式調整之間的交錯財務衝擊,識別高風險供應商,並且持續與供應商展開對話,確實掌握原物料供應商因應自然風險所採取的行動,同時降低對高風險原物料的依賴性。

善用科技與數據 強化供應鏈透明度

儘管川普2.0時代出現ESG趨勢暫緩疑慮,但供應鏈資訊透明化的趨勢未見放緩。以印度為例,印度證券交易委員會(The Securities and Exchange Board of India, SEBI)正研議規範將永續揭露範圍擴大至價值鏈,強制要求企業揭露上下游夥伴的永續關鍵指標。台灣金管會則規範上市櫃公司採用國際永續準則理事會(ISSB)發布的IFRS S1與S2,於年報專章揭露永續相關財務資訊,企業將須辨識ESG風險對價值鏈的影響及如何管理價值鏈上的永續風險與機會。

企業可運用生成式人工智慧(GenAI)進行多源數據整合,使用語言處理和爬蟲技術,即時處理供應商所提供的非結構化數據,並追蹤各國ESG規範變化,更新規範及整合供應鏈數據,強化永續資訊揭露準確性與時效性。科技工具不僅可減少資料蒐集成本,更有助於強化供應鏈風險管理與合規能力。

川普2.0時代的不確定性,既是挑戰也是轉機。企業若能及早盤點資源、優化供應鏈ESG策略,將關稅應對與永續行動整合,將有機會在全球供應鏈重組中搶占先機,從被動應對轉為主動布局,邁向「競爭力升級」的全新階段。

專題報導

OECD:企業面對全球供應鏈風險加劇的轉型之道

在經歷了COVID-19疫災以及俄羅斯對烏克蘭的侵略衝擊之下,全球已受到供應鏈中斷的深遠影響。而2025年在地緣政治局勢緊張、供應鏈日益集中以及經濟脅迫(economic coercion)事件之影響下,供應鏈又再度面臨新的風險與不確定性。
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ECD)於2025年6月發布《OECD供應鏈韌性評估:規避風險》(OECD Supply Chain Resilience Review: Navigating Risks)報告,分析各國貿易的依賴性、重新在地化(re-localize)的成本,並分析面臨數位與永續雙重轉型的驅動下,企業應如何打造更具韌性的全球供應鏈。

供應鏈重新在地化趨勢與成本

OECD分析全球出口集中程度,發現全球出口目前約30%集中在少數貿易夥伴,且這些少數貿易夥伴大多並非OECD國家。雖然仍有70%的貿易流動相對多元,但出口集中程度已經相較於1990年代末期提高約50%,出口集中提高企業受外部衝擊的脆弱性。

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在2024年10月時的公開發言說到:「全球化已死、世界貿易已死」,顯示各國政府、企業面對當前國際情勢,已經採取行動重組其供應鏈,並且開始推動供應鏈重新在地化。然而,企業可能同時也將面臨供應鏈重新在地化帶來高昂的經濟成本。根據OECD模型推估,供應鏈重新在地化可能導致全球貿易量減少18%,全球實質GDP減少5%,且可能無助於提高供應鏈的韌性,卻使超過一半的經濟體GDP波動加劇。

供應鏈面臨的雙重壓力:數位與永續轉型

除了地緣政治的不確定性、經濟波動與關鍵材料供應來源過度集中等挑戰,數位轉型壓力與新興永續性要求也提高供應鏈的潛在風險。然而,透過數位化、考量環境的永續性以及提高社會風險的因應能力,亦有助於企業面臨全球不確定性之下,邁入數位化與開發低碳能源與產品轉型,增加韌性。
已有許多企業於供應鏈管理中導入數位化技術,例如透過感測器技術(如:物聯網IoT設備、無線射頻辨識技術RFID)對供應鏈運輸及流程進行即時追蹤、使用區塊鏈技術實現去中心化帳本與智慧合約而促進跨境供應鏈交易的安全與透明、或使用人工智慧技術分析及預測供應鏈中斷風險等。然而,數位化也增加企業受到駭客攻擊的風險,或對於特定數位服務供應商的依賴程度提高,一旦發生中斷將造成營運停擺,如2020年亞馬遜雲端計算服務(Amazon Web Services)故障服務中斷數小時,或2024年微軟Windows故障導致全球850萬台設備癱瘓等。

在新興永續性要求方面,各國政府已逐漸將監管的範圍擴大至企業的供應鏈,如英國的《現代奴役法案》(Modern Slavery Act)、歐盟的《企業永續盡職調查指令》(Corporate Sustainability Due Diligence Directive, CSDDD),要求企業已確保其供應鏈的永續性。根據OECD的估計,2024年全球約有一半的經濟產值已受各國勞工權利相關供應鏈法律的監管,相較於2015年僅有約5%的經濟產值受到監管,此現象顯示近10年各國對供應鏈永續性的監管力道持續攀升。另一方面,對於企業而言,擴大範圍的永續性法律監管可能使貿易過程中的合規性成本持續增加。

企業可藉由數位科技打造3A供應鏈

OECD分析頂尖企業供應鏈管理,發現具備韌性的企業具有三個特性,簡稱「3A供應鏈」:

・ Agile敏捷
可針對供應鏈的任何變化做出迅速的反應

・ Adaptable適應力高
可針對趨勢與外部環境的變化調整或擬訂調適策略

・ Align一致
可協調生產網絡中所有供應商的利益,以促進彼此合作

在數位科技推陳出新的今天,現今的企業比起過往更具備適應供應鏈變化的調適能力,OECD建議企業借助物聯網、大數據與人工智慧等新的數位科技,實現「超級敏捷性」(super-agility);亦因供應鏈已逐漸複雜化,建議企業在擬訂調適策略時應涵蓋整個供應鏈;並且建議企業評估利益時,應將視角擴大至更廣泛的價值鏈生態系,不僅將所有利害關係人納入考量,也建議在成本要素之外,納入環境與社會議題。

資料來源:中央社、OECD、科技新報、BBC中文

相關動態

供應鏈ESG風險展望:永續供應鏈的新挑戰與因應策略

在全球供應鏈網絡日益擴張與多樣化的背景下,企業面臨的ESG風險也越來越複雜。為協助企業掌握最新的供應鏈風險趨勢,國際驗證與風險管理機構英國勞氏檢驗公司(Lloyd's Register Quality Assurance, LRQA)旗下供應鏈智慧平台 EiQ 發布《2025 供應鏈 ESG 風險展望報告》,分析來自 100多個國家、每年超過25,000次的供應商現場稽核結果。

該報告指出,超過一半的採購國已被評為具有「高」或「極高」風險。除了開發中國家之外,甚至連英國、澳洲等已開發國家,也出現不少勞工與環境方面的風險。而當企業開始進行「回流本國生產」(reshoring)的布局,例如將製造基地遷回美國等地,但供應鏈中的風險並未因此降低,反而暴露出在本國境內亦存在強迫勞動等問題。該份報告提出5大重點:

全球供應鏈 ESG 風險持續上升 先進國家不再是低風險區

英國、澳洲、義大利、西班牙等先進國家亦出現 ESG 風險升高的情況。例如英國發生移工過勞、薪資未達標準與缺乏安全保障的案例增加,使得其 ESG 風險指標接近高風險門檻。

供應鏈「回流」 國內亦存在 ESG 風險

許多企業因經濟效益的考量,將製造業務遷回母國,希望亦能藉此減緩風險,但回流並不代表風險降低。例如在美國,某些低成本生產地區的勞工保護制度仍不完備,導致強迫勞動或超時工作等社會風險依舊存在,企業若僅僅因地理距離較近而忽略風險評估,將難以真正改善供應鏈的永續表現,相關營運公司應持續監控其國內合作供應商的ESG⾵險。

勞工議題仍是 ESG 主要風險之一 不完善的申訴機制導致勞工問題難以被揭露

「結社自由」、「強迫勞動」、「童工」及「申訴與補償系統」等社會面向仍是供應鏈風險指標的重要議題。儘管多數供應商標榜合規作業,但仍無法有效履行內部申訴機制,導致這些看不見的風險仍廣泛存在於供應鏈中。單在2024年,美國就發現4,000多名違法僱用童⼯,比2023年增加了30%以上;甚至在生產旺季時期,每周工作的時間可達60~80小時。各國應針對如外籍移工、童工、超時工作的員工等,實施有效的申訴機制及舉報管道,並提出降低風險的方案。

環境風險亦不容忽視 廢棄物管理與排放控制不善問題增加

隨著永續發展與淨零轉型進程加快,企業對供應商在能源使用、排放監控、廢水與有害物質處理的要求日益嚴格。然而卻有約60% 的採購市場顯示出高度或極高的環境相關違規風險,全球多數供應商在環境數據紀錄、排放稽核與改善計畫上(包括廢水處理、有害廢棄物處理,排放目標的建立與執行)仍有不足之處,顯示企業仍須加強環境管理以降低法遵風險。

供應商ESG數據資料不全與延遲回報 無法完善盡職調查

部分供應商無法於時間內提供完整ESG相關資料,面對不準確的數據,將導致企業可能無法執行完整盡職調查,無法回應監管單位的要求或利害關係人的期待,為其聲譽及財務表現帶來影響。

綜觀2025 年供應鏈 ESG 風險趨勢,該份報告顯示出「風險分布更廣、監管更嚴、透明度要求更高」的三大特徵。面對來自投資人、消費者與監管機關的多重壓力,企業已無法僅依賴傳統合約條款或單次稽核來證明其供應鏈的合規性。由於大多數採購區域仍存在勞工問題,且環境風險日益增加,企業需更積極建立持續監測、數據驗證與即時回報的管理架構,結合科技平台與風險地圖分析工具,制定區域別與產業別差異的供應商風險政策,主動地進行盡職調查,並與供應商建立長期、互信的合作關係。

資料來源:EiQ、Investopedia、Auditboard、Allianz

企業及供應鏈如何因應全球風險新常態?

在全球政經局勢日益複雜、氣候變遷風險加劇的背景下,企業面臨更高的不確定性以及迅速出現且相互關聯的威脅。面臨這樣的「超高風險」(Hyper-risk)環境,企業須建立強大的風險管理制度,而供應鏈的永續性與透明度對於企業營運及風險管理至關重要,根據全球綜合風險管理軟體和資訊服務供應商Sphera的報告指出,缺乏透明的供應鏈會導致企業受損。在ESG壓力不斷增加的環境下,企業及供應鏈如果無法積極應對風險,最終可能導致財務、營運及聲譽損失。

全球企業永續供應商評鑑平台EcoVadis在《為何北美公司需要 ESG 供應鏈視覺化以應對超高風險環境》(Why North American Companies Need ESG Supply Chain Visibility for a Hyper-Risk World)報告指出,目前尚有72%企業缺乏完善的風險管理能力,而這些企業和供應鏈現正面臨的四大風險:

地緣政治緊張局勢 貿易衝突和經濟波動

川普政府對全球貿易夥伴徵收的全面關稅,以及加拿大、中國、歐盟等國採取的報復措施,給北美企業及其供應鏈帶來了巨大壓力。根據貝恩策略顧問公司(Bain & Company)報告,約有50% 的企業高階主管預估新關稅使企業投入將出現兩位數百分比的成長。隨著市場波動和供應鏈不穩定性的加劇,企業必須迅速識別並接納新的供應商,以確保其盈利能力與營運的持續。

ESG 法規複雜性提升

儘管美國川普政府鬆綁了ESG相關法規,但加州《企業氣候數據責任法》(SB 253),與《氣候相關財務風險法》(SB 261)仍加強對企業的組織溫室氣體數據盤查及揭露要求;歐盟方面,雖預期將延後《企業永續報導指令》(CSRD)與《企業永續盡職調查指令》(CSDDD)的實施時程,但整體監管方向仍趨嚴格;中國政府於2024年底公布《企業永續揭露基準》,進一步推動永續資訊透明化。各國針對ESG法規的監管日益複雜,無論是直接適用或透過全球供應鏈夥伴間接影響,企業皆難以置身事外。根據統計,2024年全球約有74%的企業面臨供應鏈盡職調查的要求,在面臨複雜的政策與法規環境,企業仍須主動提前因應,建立強大的合規需求以降低整體供應鏈的ESG風險,獲得競爭優勢。

氣候風險加劇和供應鏈中斷

從西非的嚴重乾旱導致全球可可價格飆升,到北卡羅來納州的颶風對微晶片產業造成影響,2024年全球供應鏈感受到前所未見的氣候變化的影響。根據報告,極端天氣造成的供應鏈中斷在2024年巨幅提升了119%,對全球企業造成了約1,000億美元的損失。儘管2024年 S&P 500企業中約有84%的企業將氣候變遷列為主要風險因素,然而僅有23%的公司對一階策略供應商進行氣候風險暴露評估。

ESG與範疇三透明度壓力

投資人和利害關係人對於企業透明度的要求仍持續增長,環境、勞動和人權相關的風險,對企業聲譽及獲利能力造成威脅。2024年全球永續基金資產創下3.2兆美金的紀錄,比2023年增加8%。為了回應市場對於ESG的要求,多數的北美企業將永續數據納入採購流程。路透社研究指出,97%的美國企業在選擇供應商過程中考量到ESG因素,然而僅有17%的企業每年會收集超過一次的ESG數據。對企業而言,如何縮小透明度差距對於滿足投資人及消費者的期望對於企業推動永續發展至關重要。

臺灣企業作為全球供應鏈的重要一環,面對全球 ESG 法規趨嚴、供應鏈風險升高與透明度要求提升的趨勢,北美與歐洲客戶對 ESG 資料揭露與供應商盡職調查的要求,已逐步成為合作的基本門檻;國內金管會亦針對上市櫃企業規範ESG相關資訊揭露要求,以利企業接軌國際。面對國際客戶與國內政策的雙重壓力,企業如何收集可靠的 ESG 數據成為一大挑戰。為此,企業應建立完善的 ESG 數據管理與揭露機制,強化與國際客戶的溝通與協作,不僅是為了合規,更是為了在全球市場中維持營運韌性與品牌信任。

資料來源:Trellis、Accenture、Sustainability Magazine

永續供應鏈:企業邁向韌性與責任的關鍵路徑

供應鏈活動是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的主要來源,特別是在農業、製造與交通等高碳排產業中尤為顯著。從原料開採、生產加工到物流運輸,每一環節都可能導致碳排放、森林砍伐、水資源耗竭與生物多樣性流失。面對全球日益嚴峻的氣候與資源挑戰,企業若能導入節能減碳技術、使用再生材料,並規劃產品與原料的供應流程,不僅有助於減緩環境衝擊,更能提升資源效率,實現經濟與環境的雙贏。

重視永續供應鏈的壓力

在全球加速永續轉型的情勢下,供應鏈管理已不只是企業壓低成本與提高效率的手段,而是實現環境責任與企業競爭力的關鍵。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指出全球有超過 70% 的貿易涉及跨境供應鏈,若未妥善管理,將削弱整體氣候行動成效。隨著歐盟企業永續盡職調查指令(CSDDD) 等法規施行,以及投資人與消費者對 ESG表現的高度關注,企業若忽視供應鏈風險,將面臨法規處罰、聲譽損害與市場競爭劣勢。

在法規面,歐盟率先推出CSDDD,要求大型企業評估供應鏈中的人權與環境風險並建立回應機制,顯示永續治理正朝向強制性法規與制度化監管的方向演進。與此同時,雖然各國政府與國際組織亦積極推動 ISO 14000、GRI、OECD 多國企業指南等自願性作為,但德國《供應鏈盡職調查法》、法國《企業責任法》已是法律強制要求,企業若不遵守會有法律責任。強制企業履行供應鏈責任,顯示全球治理正從「自願性」逐步轉向「強制性」。

永續供應鏈的推動也與國際貿易政策日益緊密。OECD 指出,應將永續標準納入自由貿易協定之中,例如歐盟與加拿大簽訂的《全面經濟與貿易協定》(Comprehensive Economic and Trade Agreement, CETA),以及歐盟與韓國的《自由貿易協定》(EU-South Korea Free Trade Agreement),皆已納入環境與永續發展章節,促使雙方提升供應鏈環保標準。政府與民間亦可透過標準認證、資金支持與資訊揭露等方式,提高企業參與永續實踐的誘因與能力。換言之,貿易政策若能嵌入永續條款,將成為推動全球供應鏈轉型的重要槓桿。

企業可採取的務實行動

針對企業實務行動,OECD 建議可從五方面著手:一是導入森林管理委員會(Forest Stewardship Council, FSC)、ISO 14000 等國際永續標準與認證,提升透明度與信任度;二是推動溯源供應鏈盡職調查,識別原料、生產與運輸過程的環境風險;三是提升供應商的永續能力,透過培訓與資源支援協助其轉型;四是擴大 ESG 資訊揭露範疇至供應鏈,特別是範疇三排放(Scope 3);五是主動參與國際永續平台與聯盟,促進業界共同治理。例如,《氣候、貿易與永續發展協定》(Agreement on Climate, Trade and Sustainability, ACCTS)要求締約國設立「國家聯絡點」(National Contact Points, NCPs),以提升指引的認知度並促進利害關係人之間的合作。該協定第 5.6 條亦進一步鼓勵透過協作機制推動章節落實,展現國際間對永續治理的集體承諾。

永續供應鏈未來的發展趨勢

雖然供應鏈的永續倡議逐漸被重視,然而在推動過程中仍面臨挑戰,例如標準重疊、執行資源不足,以及中小企業因技術與資金門檻而難以參與。OECD 呼籲應建立整合性與包容性的治理架構,透過技術轉移、能力建構與資訊透明化,協助不同規模企業共同行動,實現整體供應鏈從源頭到終端的環境治理目標。

資料來源: OECD

供應鏈透明化趨勢:數位產品護照

隨著消費者、監管機構與其他利害關係人對永續議題重視程度提高,使其更加關注原料採購、生產過程等生命週期階段之外部影響,供應鏈透明化已逐漸成為企業經營之關鍵,現有研究表明消費者願意為具透明供應鏈之產品支付2%至10%之溢價,故供應鏈透明度不僅關乎監管合規性,亦逐漸直接影響企業之市場競爭力。

供應鏈透明化是提高能見度、可追溯性及透明度的基本過程,其實現方式是在整個供應鏈中收集與共享資訊,並傳達給經授權之外部利害關係人。法律遵循方面,隨著歐盟的《企業永續盡職調查指令》(CSDDD)將於2026年納入歐盟各國法律,企業必須辨認、評估與因應自身營運與活動鏈(the chain of activities)之環境與社會之負面影響。而外部利害關係人除監管機構外亦包含終端消費者,透明的供應鏈能有效建立消費者對企業之信任,特別是在永續意識高漲之環境下,故透過數位產品護照提供產品生命週期的詳細資訊,企業可以展現其永續與道德實踐之承諾,建立長期顧客忠誠度。

數位產品護照(Digital Product Passport)是一種提供有關產品及其價值鏈全面資訊之數位記錄,包括來源、原料、生產、環境影響和廢棄處理建議,使企業能有效整合供應鏈各階段之資訊,作為歐盟綠色新政(European Green Deal)近年積極推動之永續產品倡議重點計畫(Sustainable Products Initiative)之一,歐盟自2027年起將率先針對電池與紡織品推動數位產品護照制度,以提升供應鏈資訊與數據之透明度。

當企業建置數位產品護照時,需掌握所有供應商及產品組成的完整資訊,導致企業面臨諸多挑戰,例如許多企業供應鏈之規模與複雜性較高,使其資訊整合極其困難;此外,供應商數位化程度不足亦導致多數企業仍依賴手動作業與試算表蒐集資料。故欲達成透明化目標,企業亟需強化數位化工具之使用,例如透過整合供應商與支出資料的統一平台,以更準確反映產品各生命週期階段之環境影響,或透過AI將企業之生產數據以更有效率之方式累積並將其融入工作流程。

資料來源:Sustainability Magazine 、KPMG

ISCC驗證作為企業建立永續供應鏈的重要助力

台灣企業積極導入ISCC驗證 搶占永續供應鏈先機

近年來,台灣多家企業陸續取得國際永續與碳驗證(International Sustainability and Carbon Certification, ISCC)認證,展現對永續供應鏈的高度重視。如遠東新世紀為因應國際市場對於循環低碳材料需求,於2025年4月正式取得ISCC PLUS驗證,涵蓋其再生PET長纖、工業絲與酯粒三大產品線,此外,中油、普利司通、南亞、台灣三井化學等企業也紛紛導入ISCC驗證;除了台灣企業,國際化工巨頭BASF旗下也有超過60項產品通過ISCC驗證,藉由協助客戶實現永續目標與願景,BASF成功佔據其產業中永續供應鏈重要位置。上述案例顯示這項國際標準已成為企業邁向永續轉型的重要工具。

認識ISCC驗證:產品及原料永續性驗證的國際標竿

ISCC是獨立且融入多元利害關係人觀點的倡議以及具公信力的驗證機制,旨在支持符合永續、可追溯、無毀林、氣候友善的供應鏈,藉以達到永續生產。ISCC驗證主要分為三大類型:

・ ISCC EU
適用於生質燃料與能源用途,使其符合歐盟可再生能源指令(Renewable Energy Directive, RED II)

・ ISCC PLUS
主要聚焦在驗證產品中替代原料(Feedstock)的永續特性,以支持循環經濟及生物經濟的轉型。所有與替代原料有關的材料及產品皆可申請ISCC PLUS,包含回收塑膠、非歐盟使用的生質油、再生纖維、農業及工業副產品等

・ ISCC CORSIA
針對航空業為了進行減碳而產生的永續航空燃料(SAF)需求,ISCC CORSIA獲國際民用航空組織(International Civil Aviation Organization, ICAO)認可,可用來證明SAF在永續性、可追溯性及生命週期評估計算方式上是合規的

ISCC驗證內容與永續供應鏈的連結

ISCC驗證不僅是驗證標章,其核心內容可作為永續供應鏈的參考依據,包括:

・ 原料來源驗證
確保原料來自合法、永續來源,避免破壞森林或侵犯人權

・ 供應鏈追溯系統
從原料到最終產品的每一環節都需具備可追蹤紀錄,並由第三方驗證

・ 質量平衡(Mass Balance)制度
允許在供應鏈中混用經認證的永續原料與一般原料,但需精確記錄與分配,確保永續聲明的真實性

・ 碳足跡計算
量化產品在生產過程中的溫室氣體排放,協助企業制定減碳策略

・ 第三方稽核
由獨立機構進行現場查核與文件審查,確保驗證公正性與可信度

ISCC要求所有處理永續材料的實體都必須納入驗證範圍,從供應鏈最上游(包含農場、回收商等)到加工廠及品牌商,每一個環節中的各實體都需對其各自的營運負責。透過這樣的設計,不僅提升了供應鏈的透明度,也強化了企業對外溝通永續承諾的可信度。

企業可藉由ISCC驗證促成供應鏈永續性

企業在邁向永續轉型的過程中,供應鏈的透明度與責任管理是一大關鍵。ISCC作為一項系統化、具國際公信力的驗證工具,協助企業從原料取得階段就開始確保其原料來源的永續性,到產品出貨後的每一環節,也都需要建立起可追溯並通過第三方驗證的相關機制,藉此讓不論是價值鏈上游的供應商或下游的客戶都能有一致標準及語言,針對各自的永續目標進行溝通,相信透過ISCC驗證的協助,能夠協助落實價值鏈上下游各企業的良好溝通,並協助促成永續供應鏈。

資料來源:經濟日報、中油、工商時報、ISCC 、BASF

永續供應鏈的關鍵:微中小企業的ESG執行力

隨著國際局勢與地緣政治的劇烈變化,全球供應鏈從中國轉移到東南亞地區,其中東南亞的微中小企業(Micro-, small-, and medium-enterprises)逐漸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在零售業、電子製造業、食品加工業等,然而若要拓展國際市場的發展機會仍需要符合跨國企業對永續的期待。雖然近期受到川普政策的影響導致永續的進展緩慢,但跨國企業仍積極採取行動要求上游供應鏈符合自身的淨零目標。目前,跨國企業已對一階供應商提出要求,未來預期將逐步擴展至所有供應鏈層級,包括微中小企業。

另一方面,東南亞國家也積極制定相關法規要求企業履行永續責任,例如馬來西亞制定《ESG揭露簡化指引》 (Simplified ESG Disclosure Guide, SEDG)或新加坡提出《新加坡—亞洲永續金融分類法》(Singapore-Asia Taxonomy for Sustainable Finance)等。根據影響力投資與實踐中心調查發現,約84%的微中小企業已經執行至少一項ESG行動,但大部分僅執行基本的合規性行動;39%的微中小企業推動永續發展的目的主要為了降低成本、拓展國際客戶並維持企業的競爭力,並對其他競爭者產生轉型壓力。

微中小企業在推動ESG行動上面臨諸多挑戰,包括內部缺乏專業知識、ESG 意識薄弱、實施成本高、難以聘用永續與ESG相關職位的人才,以及難以蒐集準確的數據以進行衡量與報告。要推動微中小企業邁向更好的永續實踐,需要政府、產業協會、跨國企業、投資人與金融機構等多方利害關係人共同努力,若缺乏其他關鍵角色的配合與支持,單一方的努力可能難以產生實質影響。影響力投資與實踐中心(Centre for Impact Investing and Practices, CIIP)提出以下5點建議,以建立協助微中小企業實踐永續的共好生態系:

讓永續簡單清楚

首先,必須調整針對微中小企業的ESG溝通方式,強調ESG實踐帶來的商業利益,同時確保最小化的干擾,如:強調ESG實踐已是打入跨國企業供應鏈的基本門檻。其次,收斂彙整既有的ESG行動,並以系統化的方式明確呈現。再者是積極鼓勵同業間交流及分享成功的ESG案例,讓企業在自身產業的脈絡中互相學習並且更願意採取ESG實踐。

內外部賦能

微中小企業普遍面臨內部技能與專業知識不足的挑戰。為解決這一問題,除了創造動力與誘因、提供針對性的支持外,應結合全球產業相關標準與在地專家意見打造簡單易懂、可操作的、且具產業特性的工具或資源。在此過程中,產業協會即扮演關鍵角色,微中小企業亦可仰賴外部資源,如:「永續長即服務」(Chief Sustainability Officer-as-a-Service, CSOaaS)的創新模式與外部課程,為微中小企業提供彈性且客製化的顧問支援。

促進雙贏的顧客—供應商夥伴關係

跨國企業可為微中小企業提供誘因,例如長期合約或優惠的採購條件,不僅塑造及強化供應鏈韌性,也可確保符合日益嚴格的可追溯性與報告相關法規要求。此外,由於跨國企業會持續提高供應鏈永續要求以因應消費者偏好的變化,若微中小企業未及早採取因應策略將會增加未來營運風險。因此,透過強化企業與供應商之間的夥伴關係,將能為微中小企業提供資源與動力,全面地推動ESG實踐。

聚焦微中小企業的創新解決方案投資

根據滙豐銀行與波士頓顧問公司(BCG)於2021年共同發布的《實現淨零供應鏈》(Delivering Net Zero Supply Chains)報告估計,全球需要投入約25-50兆美元於中小企業以實現淨零轉型,凸顯針對微中小企業量身打造永續解決方案仍有巨大市場機會,包括:提供永續顧問服務、開發與環境相關的產品與服務以及客製化設計的數位工具與平台。

為轉型提供資金支持

金融機構可提供符合ESG標準的企業低利貸款,以及針對永續相關用途的貸款提供優惠利率,促使微中小企業永續轉型。金融機構亦可提供額外支持,如:提供實務指引與諮詢協助、綠色貸款結合數位工具(如:導入碳排放計算平台,於貸款同時協助微中小企業建立碳排放基準)、設定與投融資掛鉤的關鍵永續績效指標。

微中小企業邁向永續之路需要多方利害關係人的共同努力,除了政府可以在提升ESG意識與推動相關對話方面發揮引導作用之外,企業界與金融界也可建立緊密的供應商夥伴關係及提供微中小企業提供更多永續培訓,為價值鏈的微中小企業提供轉型支持。

資料來源:Centre for Impact Investing and Practices、HS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