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PMG永續風向前哨站

從國際永續風險看企業ESG治理的緊迫性:台灣企業得加緊腳步

 

黃正忠︱安侯永續發展顧問股份有限公司 董事總經理

全球風險局勢加速升溫,ESG 已從單純揭露,走向韌性治理,成為投資人、市場與供應鏈接單的基本門檻。近年國際各種趨勢調研已清楚指出,企業風險正由孤島事件,升級為牽一髮動全身的交錯複雜營運韌性挑戰。面對風險升級,韌性治理已是核心競爭力,台灣企業若仍僅於法規面遵循,未來恐難持續營運。

根據世界經濟論壇《2025 全球風險報告》(WEF, Global Risks Report 2025),未來五年企業最需警覺的風險,包含氣候極端、社會兩極化、AI導致假訊息難辨與地緣政治衝突,這些已非單一事件,而是彼此交錯成系統性壓力。麥肯錫(McKinsey & Company)於2025年風險及韌性報導中亦指出,企業應將風險治理內建為營運核心,改採季度、月度滾動檢視,聚焦人力、供應鏈、財務韌性等議題,才能應對快速變局。

數位風險躍升於前  企業應強化揭露永續議題與資本連結

面對全球政經局勢未明、通膨高漲與匯率波動下,企業經管階層在財務掌控上更加謹慎,對於風險管理及投資上該將手中資源投入於哪些刀口議題中呢?全球知名的ESG風險調研與評比機構Sustainalytics 指出,數位風險正躍升成為 ESG 核心風險,包含AI 濫用、資安外洩、資料隱私與倫理爭議等,皆影響企業聲譽與評等。在AI科技帶動下,企業為節省成本與提升效率從而導入智能服務與系統的同時,此雙面刃所帶來的負面衝擊亦須同步納入風險系統中。

即便歐盟發布永續報導法規之綜合提案(Omnibus proposals)或在川普效應下,企業普遍以為ESG監管放緩,但KPMG 觀察,歐洲中央銀行ECB(European Central Bank)與歐洲銀行管理局EBA(European Banking Authority)等監管機構其實在ESG議題並無降溫,反之在2025年加大對金融機構在ESG與氣候風險的監管力道,包含EBA於《ESG風險管理最終指引》 (Final Guidelines on the management of ESG risks)中指出,自2026年1月起歐洲的銀行必須將 ESG 風險納入短、中、長期的資本規劃中,並建立完善轉型規劃、管理機制與壓力測試,議題涵蓋供應鏈、生物多樣性及氣候與人權,藉此強化企業在永續盡職調查指令(CSDDD)與企業永續報告指令(CSRD)等揭露。

國內外面臨ESG治理落後  風險持續擴大

面對碳揭露、供應鏈盤查、碳定價等關鍵行動,90% 企業尚未啟動,不同產業 ESG 治理遲滯,導致風險升溫,如出口製造業面對接軌 CBAM 或供應鏈揭露尚在觀望,恐失訂單或受罰;而科技/半導體則因為屬於能源大戶,但卻面臨能源、水資源及碳排等壓力,成為影響外資法人等機構持續加碼的條件;金融業則因 ESG 治理不足,恐失去資本市場、融資與主管機關的信任。綜觀而論,揭露透明、治理內化,方能成為供應鏈與資本存續之條件。

台灣少子化與高齡化影響企業接班布局  缺乏誘因  轉型推力不足

相較於全球,台灣的永續風險更多了一些社會因子於其中。台灣自2025年起已經正式邁入超高齡社會,少子化與高齡雙重壓力下,導致勞動力短缺,根據國發會統計,以工業及服務業來說2024年底職缺達24.7萬,相較於前一年增加2.1萬。分析勞動結構更可知道45歲以上中高齡人口占超過一半,職場上缺乏青壯年新血,台灣企業面臨接班梯隊的斷層,難以規劃中長期營運布局,對於永續發展影響更甚於國際企業。

KPMG 2024年台灣永續風險調查中亦指出,台灣少子化、高齡化、心理健康和勞動條件等社會風險,未來影響超過 50% 人口,但逾 75% 企業尚無應對策略,包含製造與科技業面臨產能擴充的缺工、跨世代技能斷層及高齡人力,導致營運韌性不足;金融與服務業則因有心理健康、DEI及遠距工作造成管理失衡,影響穩定與聲譽;而零售與餐飲業因工時較長,勞動條件議題已成品牌信任與企業營運成本結構上的風險。這些社會轉變所衍伸的風險也非單一議題,而是交錯成為影響台灣跨產業發展穩定發展的基礎問題。

此外,除了人才接班議題,台灣企業八成為中小企業,對於永續融資、綠色金融不熟悉,導致行動遲滯,如:傳統製造業與外銷為主中小企業面臨碳費議題,卻缺乏技術、資金與轉型誘因;而營建與不動產也未提早布局綠建築、節能標準,恐失融資與市場優勢。如何善用金融槓桿,推動自身與供應鏈轉型,將成為台灣企業不得不趕緊面對的首要議題。

三大治理策略提升企業面對ESG風險之韌性  驅動企業轉型

企業應運用三大韌性治理策略,補齊競爭缺口。首先,面對國內外2050淨零,碳揭露治理須從內部體制開始,建立碳定價機制,接軌 TCFD、CBAM,才能順利於2026年年報揭露永續專章;再者,建立具有韌性組織,包含將DEI、多元健康、心理安全和跨世代人才治理納入營運策略中;第三,提高企業因應數位的韌性,特別是ESG X AI治理、資安隱私治理及常態性的壓力測試,例如資安滲透測試,主機網站流量測試,以各種情境模擬,為了提升企業數位下可持續營運之韌性。企業應設立 AI 內控治理、資安韌性,成為風險管理的新常態,強化三道防線。最後,應將ESG列為各部門經管階層的KPI,驅動企業轉型力道。

在全球風險已網絡化、交錯化時代,BAU(Business As Usual)已無法為企業提供保障。未來競爭力,來自是否建立透明揭露、韌性組織、數位治理三大策略,成為企業永續營運的核心能力。台灣企業若把握此刻機會,方能穩健穿越逆風,更能成為全球永續轉型新標竿。

專題報導

不同產業面對永續風險的差異與對策

氣候變遷日益加劇,資源枯竭、法規監管的壓力也隨之升高,永續風險日趨多元且迫切,是所有企業經營當下必須正視的挑戰。在同樣的全球趨勢下,不同產業分別迎來不同的風險及應對策略,本文透過金融業、製造業、半導體業三大產業為例,探討各產業如何強化其應變措施、推動永續轉型,一窺企業提升競爭力的關鍵。

金融業:聚焦氣候風險揭露與綠色投資

金融業本身不是碳排放大戶,卻能透過投資決策及資金分配,影響其他產業朝向低碳轉型。KPMG《2024年全球ESG盡職調查研究摘要》指出,45%的受訪投資者曾因 ESG 盡職調查發現對交易有巨大影響之議題、其中逾半甚至終止交易,55%調查受訪者願意為 ESG 成熟度⾼的標的支付 1-10%的溢價。這些結果凸顯ESG已成為投資風險評估的重要環節,金融業應據此調整其投資組合和策略,若長期持有ESG表現不佳的部位(例如高碳排標的)很可能會導致資產價值貶損或聲譽上的風險。

然而,多數金融機構雖已制定高碳排投資退場策略,實際上資金仍然持續流向石油、天然氣及煤炭相關產業。據法國非營利組織 Reclaim Finance 去(2024)年5月發布的《投資氣候混亂》(Banking on Climate Chaos)報告,全球60家銀行在2016至2023年間,對化石燃料企業提供了總計近6.9兆美元的融資支持,包括貸款、股票與債券的發行。  

為了縮短現有投資落差、接軌國際市場趨勢、達成我國2050年淨零排放目標,金管會持續推動多項政策並為金融業帶來更多法規監管壓力,包含建立《永續經濟活動認定指引》強化綠色授信與投融資機制;透過《綠色金融行動方案》和永續金融評鑑等制度,鼓勵金融業揭露氣候風險管理策略、發展永續金融商品;同時將於2026年起分階段採用國際永續準則理事會(ISSB)發布的IFRS S1與S2,要求企業在年報中揭露財務相關永續數據。因此,金融業未來勢必更加強化氣候相關資訊揭露、深化綠色投資策略,以有效因應永續風險及低碳轉型趨勢。

製造業:高碳代價來臨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與台灣氣候行動網絡(TCAN)研究中心計算,2023年度台灣溫室氣體排放量以工業部門為最高,約佔全國總排放量的48.44%,其中前十大排碳企業排放量就佔了全國總量的37.16%。隨著越來越多國家陸續加入碳市場,未來企業不論是在國內製造、委外工廠、或是進出口產品,都可能需要繳納碳費或碳關稅。以我國為例,碳費制度從今(2025)年起正式上路,第一階段徵收對象明(2026)年就須依今年申報的排放量開始繳納,年碳排放量逾2.5萬公噸二氧化碳當量的製造業者首當其衝。

此外,許多國際品牌已明確要求供應商提出減碳路徑與揭露碳足跡,低碳程度成為製造業能否接單的關鍵門檻,例如某紡織業者在2-3年前就收到來自客戶的減碳指南,卻因為認為減碳還很遙遠沒能優先處理,直到今(2025)年在客戶強硬的要求下,才緊急透過更換高效能燈具、採購綠電、碳權進行節能改造,以免被移出合作名單。換言之,企業若無法即時轉型低碳營運,很可能會在全球市場中失去競爭力。

半導體業:跨越關稅與人才缺口風險

KPMG《2025全球半導體產業大調查》顯示,屬地主義/關稅和人才風險並列未來三年半導體產業面臨的最大問題。半導體產業鏈涉及多個國家,對於地緣政治變動十分敏感,如今全球因歐洲與中東的衝突不斷、美國政府的關稅貿易壁壘帶來的不確定性,使「武裝衝突」與「關稅」成為最令人擔憂的地緣政治問題,也提高供應鏈斷鏈風險。人才風險則主要源自於產業大幅成長所帶來的人才需求,而非傳統半導體公司(例如科技巨頭、矽晶圓供應平台、汽車公司等)開始自行研發晶片,也加劇整體產業的人才市場競爭。

應對上述風險對於半導體產業至關重要,例如聯電去(2024)年底經董事會決議,通過發行6.6萬張限制員工權利新股,在達成個人績效評核指標與公司營運目標的前提下,依屆滿年限可獲得不同既得比例的股票,希望藉此吸引及留任關鍵優秀人才,同時激勵員工達成營運目標。

氣候變遷與永續風險已成為企業經營的核心挑戰,不同產業雖面臨不同壓力,但共通之處在於企業必須將永續納入核心策略,從風險管理走向轉型契機。才能在永續轉型的浪潮中站穩腳步,實現長期競爭優勢。

資料來源:KPMG、今周刊、經濟日報、CSRone、環境部

相關動態

碳費徵收制度上路逾半年 企業未加速轉型恐失競爭優勢

環境部於2024年10月21日正式公告「碳費徵收費率」,一般碳費率為每公噸二氧化碳當量新台幣300元,於2025年1月1日開始生效,企業應於2026年5月底前,依2025全年度碳排放量計算並繳納碳費。然而碳費政策上路已逾半年,多數台灣企業的減碳作為仍明顯落後。據臺大風險中心《2025企業永續揭露準備度調查》,目前僅有2.3%的企業導入內部碳定價制度此外,企業2025年進行供應鏈碳盤查之比例由2024年的12.5%下降至11.3%,訂定供應鏈溫室氣體減量目標之比率亦由2024年之5.7%下降至4.9%,顯示企業於範疇三之減碳進程,並未因應碳費制度上路大幅度上升。

碳費徵收力道不足  企業轉型動能待提升

據臺大風險中心《2025企業永續揭露準備度調查》顯示,政府的碳定價政策缺乏力道,使企業在供應鏈碳盤查與減量目標上出現退步趨勢。若要推動永續金融,政策誘因亦需同步強化,然而目前整體氣候政策與法規尚未完善,金融機構對氣候議合的參與度偏低。加上碳定價與用電大戶條款過於寬鬆,導致綠色貸款市場需求未見起色。此外,金融機構在要求企業揭露氣候資訊與提供優惠融資條件方面亦未見明顯進展,顯示整體永續金融體系仍有相當大的成長與進步空間。

國際企業已積極佈局低碳轉型  台灣企業需加快腳步

隨著各國陸續實施碳定價政策並逐步提高碳成本,企業面臨轉型壓力日益加劇,許多國際企業已展開低碳轉型,例如:韓國鋼鐵商Posco積極加強低碳投資計畫,目前已投資約930億美元以提升清潔製程技術(包括氫能煉鋼),而綠色鋼鐵的生產預計將於2030年啟動。Posco並針對可能影響碳排放量之新投資計畫,導入內部碳定價制度進行評估,以即時因應市場變化。

未積極推動內部碳定價與減碳措施的企業,將可能因高碳排造成的額外成本,逐漸失去與全球產業同步邁向永續的能力。因此,企業不應視碳費徵收制度與內部碳定價等因應措施為額外的成本負擔,而應將其作為推動轉型並與國際接軌的關鍵路徑。

資料來源:環境部、臺大風險中心、聯合報、今周刊、商業週刊、Posco

水資源風險日益嚴峻 企業需從風險管理轉向強化韌性

水資源短缺長期以來是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全球氣候風險調查中的關鍵議題,台灣雖降雨量豐沛,但雨水滯留時間短,加上產業用水需求日益增加,亦有水資源供需失衡問題。晶圓、面板與化學原料等高耗水產業,對穩定水資源依賴極高;食品產業作為用水大戶,面對水量匱乏與法規監管的雙重壓力,更需強化水資源的管理。

面對水資源供需失衡問題,節約取水、水資源再利用、減少廢水排放是台灣企業常見的水資源管理方式。舉例來說,台積電將純水設備及製程機台的排放水依照其乾淨程度分級,透過製程分流的排水管路及建置各種用水回收系統,讓一滴水平均可使用3.5次;中鋼公司在廠房屋頂設置雨水回收系統、利用轉爐廢熱改造減少冷卻水需求、升級鼓風機提升效率並降低用水量,顯著減少限水期間對自來水的依賴,也有效提升用水韌性。

在國際上,企業面對水資源短缺時,其水資源保護承諾多聚焦於其在高水資源壓力流域的直接用水。隨著氣候變遷與其他環境壓力日益加劇,目前歸類於中度壓力的流域,也需要納入企業管理考量,確保企業長期營運的韌性。企業設立水資源保護承諾,但實際的執行方法與成果衡量上,往往缺乏清晰說明。無論在國內或國際,若企業希望水資源保護策略,可發揮實質影響力與可信度,應採取以下行動:

了解價值鏈中的水資源風險  並根據具體情況設定目標

依據各個流域的水資源風險(如:水資源缺乏、水資源生態系健康等),進行風險排序與目標設定。讓企業從單純降低風險,轉向保護水資源的長期穩定性。

與供應商合作

與農民和供應商攜手合作,共同實踐水資源管理。

將水資源納入商業策略

將水資源管理納入財務規劃、決策流程與高層當責機制。

擴大多方合作規模

從零散的專案轉向有規模的集體行動,確保水資源相關承諾與整體企業策略一致。藉由生態系統修復,實現水流域韌性,與合作夥伴共同應對水資源風險。

強化透明度

向投資人、監管機構與利害關係人傳達企業管理策略與進度,及遵守環境標準的當責態度,進而建立信任。

在全球水資源壓力日益升高的背景下,許多領先企業已不再單打獨鬥,而是透過跨界協作與技術導入,實現更具規模與韌性的水資源管理行動。例如:微軟、百事可樂、Meta等跨國企業,攜手科技新創公司(FIDO Tech)、水資源相關服務公司(Water Foundry)及地方水利機構(拉斯維加斯水務局),共同發起「Water, United」公私協力倡議。盼運用AI技術,在美國科羅拉多河流域阻止並預防水資源流失,並在美國法明頓市以AI建立漏水偵測系統,監測總計300公里的清水管線網絡;此外跨國企業瑪氏食品公司(Mars)亦規劃與30家全球企業合作,加入聯合國的水資源韌性聯盟(Water Resilience Coalition),加速應對全球水資源危機的進程。

面對日益嚴峻的水資源挑戰,企業不僅需強化內部管理,更應積極參與跨部門、跨區域的合作行動。透過策略整合、科技創新與強化資訊揭露等策略,企業將能在確保營運韌性的同時,為全球水資源永續貢獻力量。

資料來源:Sustainable Brands、 WEF、立法院、台灣國際水週、商業週刊、FIDO Tech、Mars、Smart water magazine

政策推動與消費觀念改變 快時尚產業面臨轉型壓力

紡織品生產不僅大量消耗水資源,亦伴隨溫室氣體排放與多種污染物產生。根據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 Environment Programme, UNEP)報導,每年紡織業耗水量相當於約8,600萬座奧運泳池,對全球水資源與生態系統造成沉重負擔。此外,全球每年流入海洋的塑膠微粒中,有9%來自紡織品;而整體塑膠廢棄物中,亦有11%與紡織品相關。

快時尚的興起進一步加劇了這一問題,以快速生產與低價為核心的經營策略,使得快時尚品牌每年推出的商品數量遠超傳統紡織業,甚至高出逾10倍;近年崛起的超快時尚(ultra-fast fashion)品牌,更是平均每天上架近6,000件新品,等於每年超過200萬件商品問世,與傳統紡織業相比,商品更新頻率高出約400倍。這種極低價格、快速周轉經營模式,使其產生佔全球約10%的二氧化碳排放,甚至超過航空與航運業的總和,也使供應商面臨沉重的財務壓力,進而產生勞工剝削等人權問題。

針對快時尚帶來的環境衝擊,法國參議院於2025年6月10日以壓倒性票數(337票對1票)通過《反超快時尚法案》,並依程序啟動最終法案版本協調與立法,預計將成為全球首個對超快時尚產業進行立法的政府。該法案聚焦於三項核心措施,旨在全面提升時尚產業的永續性與責任感:

環境資訊揭露

所有時尚零售商在商品銷售時須提供碳排放、資源消耗與可回收性等環境相關數據。政府亦將導入「Eco-score」評分系統,以評估商品的永續表現。

課徵稅收與罰款機制

2025年起針對超快時尚商品加徵稅金,並將稅收用於扶植當地永續時尚產業發展。若商品未達最低環保標準,每件商品則將面臨額外罰款。

廣告與行銷限制

禁止超快時尚品牌進行任何形式的廣告宣傳與網紅行銷,以抑制過度消費文化。

除了政府法規的規範外,消費型態的轉變也正對全球時尚產業施加強大壓力,迫使品牌必須加速推動永續轉型。尤其年輕消費者對永續產品的偏好更為明顯,他們重視永續認證、道德採購及循環經濟等核心價值。

在政府法規日益嚴格與消費者永續意識日漸提升的雙重壓力下,企業必須更積極採取長期永續策略,以提升營運效率並強化市場競爭力。企業可透過創新科技(如區塊鏈與人工智慧)提升供應鏈透明度和優化庫存管理、採用環保與再生材料,及建立回收機制或轉售平台等新商業模式,履行環境、社會責任並在經濟效益與永續發展之間取得平衡,實現真正的轉型升級。

資料來源: The Washington Post、 UN、EARTH.ORG、Business & Human Rights Resource Centre、ESG News、SustainZone、EDESG、Sénat

在原物料短缺的浪潮下 消費品製造商如何因應?

《2025全球糧食危機報告》(2025 Global Report on Food Crisis, 2025 GRFC)指出,2024年報告調查的65個國家/地區中,有53個國家/地區面臨高度嚴重糧食不安全,影響人口比例高達22.6%,且比例已連續第六年上升。這場危機不僅威脅民生,更對全球消費品製造商的原物料供應構成重大挑戰。

根據2025 GRFC報告,糧食危機並非由單一因素所致,而是由政治衝突與動盪、氣候災害與經濟衝擊三大因素交互影響,導致農業生產與供應鏈全面受創:

政治衝突

政治暴力事件衝擊家庭的糧食生產與取得能力,2024年全球每八人就有一人暴露於衝突中,政治暴力事件亦在一年內增加了25%。

氣候變遷

糧食安全亦受到聖嬰現象的影響,2024年平均氣溫創歷史新高,氣候變遷導致洪水、乾旱和氣旋的嚴重性增加,在南非更造成大範圍歉收與家畜死亡。

經濟衝擊

2024年全球經濟增長疲弱,然而乳製品、肉類和植物油的糧食價格指數卻是逐月上漲,整體經濟疲弱但食品價格仍處於高位,造成糧食安全危機。

現今氣候變遷已不再是短期風險而是結構性挑戰,極端天氣改變農業區域和降低農作物產量,擾亂全球糧食供應鏈。據採購和供應鏈管理公司 Inverto觀察,極端天氣導致農作物產量不穩,引發價格劇烈波動,2024年咖啡和可可價格分別上漲103%和163%,葵花籽油則是上漲56%。對於全球最大的快速消費品(Consumer Packaged Goods, CPG)製造商而言,氣候變遷已威脅到食品超市熱門商品所用原料的供應,透過定期與大型食品製造商交流,尋求方法以克服供應鏈不穩定的因素,並透過以下方法應對氣候變遷對原料供應鏈影響:

垂直整合

垂直整合使CPG企業能夠更好地控制原料的生產和質量,並使其能夠在氣候變遷威脅較小的地區開展業務;亦可自主掌控原料生產、供應鏈路線、加工、製造、行銷和零售。

技術投資

AI可以幫助優化產量並預測氣候變遷威脅,例如:百事可樂利用衛星圖像和機器學習,提高樂事洋芋片的馬鈴薯產量。其他技術如植物細胞栽培,在不銹鋼罐中而非田間種植植物材料,可以提供替代原料生產方法,克服傳統農業的限制。

供應商多元化計畫

供應鏈多元化計畫可協助CPG公司降低過度依賴單一供應商所帶來的風險,CPG 可整合來自不同地區和國家的中小型企業,確保作物持續健康生長。

替代成分

如果原料的取得受到氣候變遷的影響而受到限制,CPG 可研究和開發替代成分。

全球極端氣候事件所導致的糧食危機已轉為結構性風險,大幅度地影響農業生產與供應鏈,食品製造商和零售商應該實現供應鏈和採購策略多樣化,減少過度依賴受農作物歉收影響的地區。

資料來源:Global Network Against Food Crises 、Food Industry Executive、Inverto

2025迎接超高齡社會 臺灣企業如何應對勞動力高齡化與健康衰退的永續挑戰

KPMG 2024年《第二屆臺灣永續風險大調查》顯示,「超高齡化轉型壓力」在兩屆的大調查中皆位列前三名。國家發展委員會2024年發布的《2024年至2070年人口推估報告》亦指出,臺灣今年正式進入超高齡化社會,意指老年人口將大於總人口數之20%,並且持續高齡化。該報告亦推估未來2070年,台灣工作年齡人口將降低至697萬,並且45-64歲中高齡者占比將由2024年44.8%提高至53%,顯示未來工作年齡人口將大幅減少,並且將有一半為高齡者。

依據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的報導,因應人口結構的變動以及超高齡社會的來臨,企業將會面臨高齡化所帶來的三大風險,分別為:勞動力短缺、退休金改革壓力以及企業醫療與照護成本上升。

勞動力短缺

缺工問題將造成整體社會的經濟活動持續停滯或萎縮,對於企業來說會造成工作積壓延遲、人才招募困難、過度依賴特定員工以及不易維持一致的工作品質等問題,影響整體企業生產力和效率。

退休金改革壓力

因應人口老化及生育率下降的人口轉型議題,世界正在面臨退休制度的改革問題,若不主動因應可能會加劇整體所得不均與世代差距問題。

企業醫療與照護成本上升

隨著退休年齡上升、職涯延長,企業在預防醫療以及員工的健康照護上應提供更完善的措施,增加員工在初期診斷及健康上的投資,完善規劃預防醫療的系統,幫助中高齡勞工延長健康壽命,並應開始給予照護者合理的支持,例如:提供照護假及照護資源。

許多臺灣企業也開始針對高齡化衝擊做出實質的應對措施,以首當其衝的勞力密集型傳統產業為例,中鋼公司建立了「退休人才資料庫」,每半年就會整理即將退休同仁的專長、技術背景與特質,在取得退休員工的同意後,納入退休人才庫的資料庫中,未來若有合適的機會,會以「3 個月一約」的聘僱制度提供退休顧問更彈性上班時間;亞洲水泥則與賽親關懷基金會合作推行「員工樂齡ESG福利專案」,為在職員工的高齡眷屬、即將退休或已退休的同仁,提供健康飲食規劃及財產規劃的諮詢服務。

面對即將到來的超高齡社會以及其帶來的風險,部分臺灣企業已開始積極應對,無論是建立退休人才庫、推行健康管理制度,還是給予照護者更完善的福利支持,皆展現出企業對於高齡勞動力的重視。面對不斷攀升的超高齡職場,企業仍需擴大投入,在制度設計上更具前瞻性,打造兼顧多元世代需求的職場環境。才能在高齡化趨勢下穩健轉型,保持組織競爭力,同時肩負起促進社會共融與永續發展的企業責任。

資料來源:KPMG、 WEF、國家發展委員會、American Express、經理人、遠東集團

勞動力短缺成營運風險 企業如何強化人才韌性?

隨著全球低生育率、人口老化與產業快速轉型,企業正面臨勞動力結構劇變的挑戰。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ECD)於2025年發布《勞動力短缺和勞動市場不平等》報告點出2023年與2024年多數產業的職位空缺率都高於2015年,顯示勞動力短缺問題正在加劇。其中又以住宿餐飲、資通訊科技、專業服務、運輸及建築業的職位空缺率居高不下,反映出人力供需失衡問題。

其原因主要來自於數位化與綠色轉型趨勢,推升對新技能與新職位的需求,特別是在科學與技術領域,及因應節能建築與再生能源需求,而快速成長的建築與科技產業。此外,隨著人口老化,醫療與社會服務領域的勞動需求也持續增加,但由於該產業的工作條件普遍不佳、吸引力不足,導致職缺難以填補。

勞動力短缺已成為企業營運風險,不僅可能抑制企業的成長與創新,長期更恐會削弱供應鏈韌性並加劇通膨壓力。OECD歸納勞動力短缺發生原因,主要包含三大面向:

週期性因素影響

如Covid-19疫情後的人力需求增加。

結構性因素影響

如人工智慧技術發展推動企業數位、永續轉型與高齡社會的交錯影響。

數位轉型影響

遠距工作與混合式工作模式普及,吸引特定族群的勞動者,但也導致部分產業職缺(需高度與人際互動職位,如:護理師等)缺乏吸引力。

台灣勞動力市場亦受到同樣壓力,根據KPMG 2024年《第二屆臺灣永續風險大調查》顯示,跨產業的共同風險,少子化位於首位,企業將面臨企業營運的不穩定性、人才流失與招募挑戰及競爭力下降等風險衝擊。在少子化與超高齡化轉型壓力下,除了人力總量下滑,知識與經驗傳承也成為一大隱憂。KPMG 2024《台灣CEO前瞻大調查》指出,高達90%台灣CEO規劃在未來三年將增加人力需求,在人才供需不平衡的情況下,企業除了將薪資條件優化外,員工福利、職涯發展及企業文化建構上也須重新審視以吸引人才目光;企業內部的接班梯隊與傳承制度也須提早規劃,以因應組織異動的影響。

根據麥肯錫全球研究院(McKinsey Global Institute)觀察,企業可從以下三方面強化組織韌性與人才競爭力:

職能與技能訓練計畫

投資職能與技能訓練計畫,強化員工的技能,以銜接市場上高需求的職位。

提升勞動力參與率

設置托育與長照服務,並提供彈性工作安排,特別幫助女性重返勞動力市場。

導入自動化技術

導入自動化可提升生產力,緩解勞動力緊縮對經濟的衝擊。

面對人才與勞動力短缺,企業應將風險化為機會,提供彈性、多元的工作環境與條件,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以及培育人才,強化企業營運韌性。

資料來源:OECD、國家發展委員會、KPMG、McKinsey Global Institu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