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IFRS永續揭露準則正式發佈,台灣金管會於8月即拍板宣布直接採用(adoption)此準則,所有的上市櫃公司依照資本額大小從2026年開始分階段採用。在這個政策宣布時點,還有將近50%的上市櫃公司連永續報告書都還沒有編製,走在最前頭的企業卻已在規畫如何對接IFRS永續揭露準則。上市櫃公司表現參差不齊,企業如何先求有再求好,是2024年可以持續努力的方向。
《上市或上櫃公司編製及申報永續報書作業辦法》已經走了10多年,但這兩年大家重點都是放在碳管理而忽略其他ESG(環境、社會、治理)的風險,2024年1月全球經濟論壇(WEF)發布之全球風險報告指出全球未來十年除了可能面臨極端氣候風險,還多了錯誤訊息以及AI科技的負面結果等風險,身處在台灣的我們在因應全球ESG浪潮下,更要另外關注勞動力不足、人才短缺的問題
勞動力不足,企業應培養自身的永續人才,從內部培養永續人才才能走得長遠
真正的永續,是需要找出企業的核心價值,由治理單位領導且讓員工重視,從上到下的建立企業永續思維,才能真實的掌握永續風險並從中發掘永續機會。有方向還不夠,誰可以落實才是關鍵,能力跟人力都不可或缺,而現在永續人才的短缺,除了找顧問協助,更重要的是同時培養自身員工,有真正了解企業文化的員工,才可以有效率的落實企業永續策略,顧問可以救急但無法長久陪伴。
資訊收集即時性、可比較性以及品質可靠性,缺一不可
企業應該透過數位工具的協助,讓永續資訊可以快速蒐集並即時揭露,未來導入IFRS永續揭露準則,相關永續資訊的揭露除了時程需往前與財務報告同時發布外,納入報導的個體還須與財務報告相同,亦即整個合併報表個體,傳統的收集方式將可能無法因應這樣的即時性。此外,揭露的數據品質是不是有第三方的驗證也是值得關注,目前已發布之編製永續報告書並未全數經第三方確信,未經確信過的數據,恐無法增加投資人的信心,擁有可靠的數據品質,才更具有說服力。
公司不獲利就什麼都不做嗎?
即使無法做到盡善盡美,還是應該思考,哪個部分值得投入,例如客戶很在意公司減碳的實際作為,企業可以選擇消極處理或不回應嗎?減碳不一定會讓企業賺錢,但可能會是企業的競爭力來源,如果現在還在鴕鳥心態不想面對,企業就要有流失訂單的準備。台灣扮演全球供應鏈的重要一環,國際上許多大廠供應商行為準則中納入減碳的相關要求,企業面對來自供應鏈的壓力將比法規要求來的迫切,而這個效應正持續擴大。此外,針對借款資金取得方面,金融主管機關推出「綠色金融行動方案3.0」,促使銀行積極將ESG因子納入授信流程啟動客戶ESG盡職調查,此舉亦使得未開始有ESG行動之企業面臨資金舉債的風險。因此,即使是為EPS掙扎的公司,仍需找出ESG發展的痛點並付諸行動,才能確保企業的永續經營。
溫室氣體盤查不是只有範疇一跟二
國內金管會「上市櫃公司永續發展路徑圖」根據公司的資本額大小及產業別,要求全體上市櫃公司按階段完成溫室氣體範疇一跟範疇二的盤查以及確信,但這只是序幕,未來對接IFRS永續揭露準則,除了首年度可選擇豁免,隔年是需要涵蓋範疇三的盤查,且邊界與合併財報一致,但實務上大部分的公司甚至還沒開始進行範疇三盤查的規劃,因範疇三的盤查牽涉到企業整體價值鏈,範圍跟複雜程度都比範疇一跟二來得高,故一定要提早進行準備及規劃。
遠看國際趨勢,近看台灣政策,落實永續行動,企業沒有選擇,2023年相關永續準則或政策的發布,上市櫃企業合乎法令要求是最基本的標準,但為什麼有些企業做永續能賺錢,有些企業卻只看到成本增加?只能說越晚投入永續的企業只是將永續成本遞延,將來需要花更多的心力去追趕先行公司,去年3月份金管會發布的「上市櫃公司永續發展行動方案(2023年)」,預告20億以下之上市櫃公司也需要在2025年發布2024年的永續報告書,現在已經邁入2024年,相信編製沒有企業可以再對ESG說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