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開春之際,隨著數位轉型的步伐加快,企業領導者們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和機遇。當今商業的成功不僅僅是跟上競爭對手的步伐,還需要從數據洞見、思維轉換預見塑造未來工作場所的趨勢。
未來長Chief Future Officer 這個職位,專注於未來的戰略規劃和企業的長期發展。這個角色強調了在不斷變化的商業環境中,領導者需要具備前瞻性的視野和靈活應對的能力。但取其職位角色前瞻的特性套用到更宏觀的層面,其實人人都需要一個未來長,依照所在的職位與個人的未來發展,去應變2025 的企業、工作與個人數位發展趨勢。
設定「未來長」思維,2025 年全面提升視野與務實思考力
根據KPMG 2024 CEO 前瞻大調查報告顯示,64% CEO表示不論經濟現況為和都會持續加強對AI的投資,現下最大的科技趨勢為AI 的全面深化,但細看數據也會發現AI 仍然充滿侷限性。OpenAI的數據揭露其75%的收入來自消費者,而非企業訂閱,這一現象表明,AI的確對消費者行為產生深遠影響,但是KPMG也觀察到企業導入AI的層面上仍遭遇各種不同程度的挑戰,可能是導入不順,也可能是出自於人才的稀缺。
但若唯一間企業的管理階層或是部門領導者要主導未來企業的AI發展,就必須以未來長的務實角度來評估投資目標: 什麼是AI 在未來十年仍然無法自動化解決的?例如為一間企業設定願景與目標以滿足商業與客戶持續演變的需求、針對不斷變化的國際監管法規應變、強化企業數位創新文化等,這一些都需要從領導者、專業工作者共同協作而非AI 可以獨力完成的。
若從個人角度來看,則是要自問:那些工作將會被人機協作取代?哪些技能和能力是需要提升的以保持競爭力?這樣的思考能幫助工作者更加適應未來的工作變化,並對AI與個人技能、組織領導進行務實了解。因此以下我們將趨勢切為三大構面,以未來長的角度來解讀,幫助企業與工作者在2025游刃有餘的駕馭挑戰與改變浪潮。
未來產業:服務內容與消費者互動模式產生質變
彭博智庫最新報告預測,全球銀行業在未來3-5年內,將因AI 導入而掀起20萬個工作職位大規模勞動力轉型,其中最主要影響的就是中後台與營運部門。KPMG 乘風破浪:探索金融科技前沿報告也指出,80% 的受訪者認為生成式人工智慧將顯著提升企業的效率與生產力,在推出新產品、優化客戶體驗流程等面向將發揮極大效力。
金融業將因為生成式AI助力,可以變得更像「金融服務業」,例如美國Fintech SoFi在打開銀行APP 的時候依照客戶的財務生活與習慣,還有客製化的用戶數據,主動提醒客戶近期在財務規劃上那些是建議執行的事情以達成財務目標,如推薦新興的上市櫃潛力股票與投資機會或是透過SoFi Money 的轉帳服務,讓用戶可以更輕鬆的做各種匯款。這些服務的背後都是用AI 來做模型訓練與用戶理解,才能推出的客製化推薦。
再舉零售業為例,越來越多的零售實體店面具備劇場體驗的特性,更加強化用戶沉浸購物體驗。例如曾經銷售低迷的牛仔褲品牌Levi’s將門店改為牛仔褲工坊,客戶一踏進去就可以感受到專業牛仔褲的定製過程,讓客戶感受到製作牛仔褲與自身購買穿著的體驗連結。在新品牌輩出的競爭市場中,Levi’s 的確相對算是「老派」的代表,但是品牌反而善用這個情懷,用每條Levi’s牛仔褲都代表一個精彩生活故事的行銷梗,讓客戶重溫自身的重要生命時刻、點燃感動並且重新把一度過時的牛仔褲流行再度帶回大眾市場。
除了累積話題、創造購物體驗之外,Z世代也希望與品牌能夠有更多有趣的互動,因此也可以看到許多零售品牌透過影視 IP 聯名、遊戲化體驗設計的方式創造話題,讓消費者逐步對品牌產生好感與黏著度,由此可見對零售業來講持續創造驚喜互動與體驗也將成為未來主流。
小結:各個產業都會發現自身的競爭者與服務內容產生了很大的質變,不論是橫空出世的破壞性顛覆,或是來自客戶期待與需求的轉化都迫使各行各業要跳脫既有思維去革新組織管理、產品與服務。身為企業領導者,必須要從自身產業觀點中再度進化,當AI 已經成為知識專家,企業領導者的價值就在於從各個知識結點中串聯出新觀點與做法以帶領企業創新。
未來組織:AI 代理下的新組織管理與型態樣貌重定義
未來長的視野也該放到思考重新設計企業內部的未來的組織策略。從2024年底各大科技廠與名人開始提倡的AI Agent (AI代理) 的全面風潮開始吹起。Gartner更預測到2028年,15%的決策工作將可由AI代理來進行。AI 代理不僅可以與人類對話,甚至可以幫助人類執行組織的部份工作,達到更高程度的自動化與人機協作。大家目前都關注於 AI 代理帶來的效益,但KPMG認為AI代理還有另一深層影響,將徹底改變部門的角色與職責(R&R)。
若要導入AI 代理機制,許多部門的權責角色都會發生不一樣的變化,例如IT部門將成為未來的HR做AI面向的技術賦能,負責決定AI軟硬體方面的「招募與投資」,以及這些軟體員工的「到職培訓」,就是模型的調校與技術流程的優化與持續維運也將由IT部門負責。而人資部門除了要能夠了解AI 技術人才的招募標準之外,更要成為強化企業內部數位創新文化的溝通公關,從文化和教育訓練方面強化人才,並了解那些數位技能的培訓課程必須要能夠設計到原先既有的培訓流程中。財務部門則將轉型為營運的角色,針對AI 代理機制導入的過程中,找到財務績效重新定義的法則,讓企業的營運更加的透明。
另外有一說,2024-2025年的裁員大刀早已刀刀砍向中階主管,AI 代理的出現也會影響到中階主管層的職位,過往寫程式、確認產出等工作項目可能需要中階主管進行審核,但在AI 代理的工作範疇下擔任審核角色的中階主管可能面臨裁員危機。近來AWS、Meta 都傳出中階主管裁員消息,但在這也衍伸一個企業管理大哉問: 中階主管的價值為何?主管階層的經驗與傳承同時也是這個大缺工潮中企業面臨的挑戰,在組織扁平效率化的過程當中,風險管理與決策制定仍是企業要衡量的重點。
KPMG也看到過度仰賴AI而導致倒閉的案例,加拿大一間會計服務新創 Bench 在去年底宣布倒閉。這家曾經風光一時的企業擁有超過 12,000 名客戶,獲得了Shopify和Bain Capital Ventures等知名投資機構的青睞,總募資金額達1.13億美元。原本由專職會計師處理的客戶帳務改由自動化系統處理,結果效率不升反降,延誤了帳務處理時程,並顯著降低了服務品質。凸顯了企業不該過度著眼於AI的優勢,卻忽略了專業服務時的人為經驗判斷、法規解讀及處理特殊情況的能力。
小結:AI 代理機制帶來的省思為企業要持續思考營運韌性的再擴張,從管理營運策略面、技術協作面、人才培育面到新興風險的防禦策略都是考量的重點。當AI 代理加入組織機制的時候,既有的部門、人員、流程如何順應? 遇到新型風險該如何判斷解決? 同時,針對加入AI 代理後的組織流程,重新定義有意義的生產力指標,提出新的透明與問責機制,才能確保組織效率與穩定。
未來工作趨勢與技能:不只發展Prompt能力,問出靈魂拷問等級的提問能力更重要
世界經濟論壇在2025年發佈的「未來工作報告」指出,到2030年,全球就業市場將淘汰9,200萬個工作崗位,但同時也將創造1.7億個新工作機會,最終淨增7,800萬個工作機會。然而,Z世代對AI技術的態度呈現兩極化。一方面,他們視AI為提升效率與創新的利器;另一方面,他們也對AI的潛在影響感到擔憂,特別是過度依賴AI可能導致「智力矮化」,即人類在過度依賴AI工具後,可能逐漸失去批判性思維與問題解決的能力。
AI 創造出許多新職業,從Prompt 工程師、AI 倫理顧問、AI 產品開發經理等,這些新興職業的薪資自然在市場稀缺狀況下,薪資水漲船高。但這些新職業也面臨著快速變化的技術要求和競爭壓力,從業者需要不斷學習和適應,以保持競爭力。
不被市場淘汰是所有工作者的終極焦慮,要避免這樣焦慮的唯一作法就是要發展核心工作能力。美國賓州大學華頓商學院組織心理學家 Adam Grant 建議,現代工者必須要學會如何提出發人深省的問題,特別是當自己想要理解、擴展某個想法的脈絡時,懂得怎麼提出優秀的疑問,自然就會讓自身的專業能力與知識圖譜獲得擴張的可能性。
小結:2025年,專業工作者的培訓將不再僅僅著重於獲得標準知識,而是更關注於獨立決策與提問能力,用以應對實際工作挑戰。這種轉變反映了現代職場對靈活性和創新能力的需求,培養批判性思維、問題解決能力和適應變化的能力,才能在快速變化的工作環境中對於自我專業的精準定位與保持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