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全球永續發展進入新篇章。承接2024年底COP16 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大會以及COP 29氣候變遷大會重要決議,包含受惠於自然環境的企業需支付1%營業額投入卡利基金,用於支持生物多樣性保護和社區發展,將衝擊美妝、醫療、生技產業營收與獲利;巴黎協定第6.4條的通過將使碳信用額度交易不僅限締約國之間的轉讓,碳交易市場規模擴大,台灣企業亦有機會能於國際市場交易碳權。加上歐盟企業永續報告指令(Corporate Sustainability Reporting Directive, CSRD)以及台灣金管會接軌IFRS永續揭露準則上路,代表企業不僅需要應對更高的合規要求,還需滿足多元利害關係人,特別是投資人對永續績效日益高漲的期望。永續議題不再只是企業品牌的加分項,而是決定投資人決策、企業競爭力的關鍵因素,面對全球經濟市場及策略化布局供應鏈的挑戰,企業如何在永續競賽中脫穎而出?

2025年聚焦永續新篇章的D.I.N.G四大關鍵趨勢:Diversity(多元與勞動人權的推動)、IFRS(國際財務報導準則永續揭露準則S1/S2上路)、Net Zero/Nature(淨零與自然生物多樣性)、Greenflation(綠色通膨),剖析台灣企業的機遇與挑戰,助力企業在轉型的浪潮中掌握先機。

DEI多元議題上升至治理面 供應鏈勞動人權監管首重盡職調查

多元、平等、共融(DEI)與勞動人權議題這幾年隨著社會氛圍與新聞事件,重要性逐年攀升,前有歐洲議會2024年5月通過企業永續盡職調查指令(Corporate Sustainability Due Diligence Directive, CSDDD)修正案,對企業在其供應鏈環境與人權管理上要求更高監管責任,若違反規定,將處以公司全球營收淨額最高5%的罰款;後有2025年9月即將公布的不平等與社會相關財務資訊揭露(Taskforce on Inequality and Social-related Financial Disclosures,TISFD)。

面對DEI議題,金管會亦要求2025年起,上市櫃公司設女性董事席次若不足1/3者,必須在年報揭露、說明原因及規劃提升女董事席次作為。因此,DEI不再只是人權議題,已上升成為治理轉型議題。

展望2025,多數企業雖已建立基本的多元政策,但實際執行仍停留在形式化階段,人權議題策略須落地至各部門,對於人才招募、留任與接班才能養成健康體質;同時,多元議題擴及供應鏈,定期針對人權議題鑑別風險、執行盡職調查(ESG Due Diligence),都有助於台灣企業監管整體價值鏈,提升整體透明度、維持競爭優勢。

接軌IFRS永續揭露準則 將永續風險貨幣化 挑戰企業部門與資源整合

金管會因應國際財務報導準則基金會(IFRS Foundation)發布《一般規定準則(S1)》、《氣候準則(S2)》,將於2026年會計年度適用IFRS揭露準則。對台灣企業而言,這是一個挑戰,也是一次轉型的契機。IFRS準則著重於透明數據與實質影響,企業能否清楚揭示永續風險與財務表現的連結,提升永續報告的品質與透明性、避免漂綠疑雲及引導永續資金投資,將成為資本市場競爭力的分水嶺。

根據《KPMG 2024全球永續報告大調查》結果顯示,台灣營收前100大企業在TCFD揭露上達92%,代表企業接軌IFRS時較能掌握S2揭露;但在S1揭露上則考驗企業董事會及經管階層如何判定對企業財務有衝擊的永續風險,對企業來說仍有相當程度挑戰、需從治理根本做起。許多台灣企業目前永續報告編製過程仍存在數據收集分散、跨部門協作不足的問題,財務及永續相關單位應共同協作,提供給投資人評估企業未來營運風險與機會的重要依據。

淨零減碳與生物多樣性的雙重挑戰 轉型計畫是關鍵

2024年年底國際峰會後,全球對承諾的要求從口號轉向具體行動,國家、企業不能再依賴目標藍圖,需要提出轉型年度計畫與實施情況,揭露自訂實質貢獻,才能真正呈現轉型向前推進的績效。

對台灣企業而言,再生能源的轉換、碳市場的參與以及供應鏈碳盤查的壓力,已成為每日營運挑戰。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以及台灣碳費開徵,加上環境部最新公告擴大第三波強制申報溫室氣體,產業包含百貨、零售、量販、學校、醫院和運輸業,減碳不再只是重工業的責任,民生相關產業也需要提早應對,建議企業應從盤查往前一步,規劃可行的淨零路徑圖,將轉型計畫納入短中長期目標,並逐年檢視,才能提前因應可能帶來的風險與規劃財務調度。

在自然面向,台灣目前已有多家企業自願性發布TNFD報告,《KPMG 2024全球永續報告大調查》也點出台灣在生物多樣性風險揭露上有大幅成長,金管會也將更積極推動金融業評估自然相關財務資訊,預估未來3-5年內將納入法規中,企業應借鏡TCFD導入、開始布局生物多樣性、水資源以及其他自然議題。

綠色通膨雙面刃 化挑戰為成長機遇

全球這幾年在地緣政治、各國關稅調整以及氣候變遷影響下,加劇原物料的價格波動及擴大通膨,可預見在2025年綠色通膨情況應該更加嚴重。企業可透過技術投資與供應鏈創新,降低綠色材料的使用成本。同時,強化品牌的綠色價值傳遞,讓市場能夠感知到產品的附加價值。此外,透過參與產業聯盟與政策制定,企業能夠掌握政策方向並積極應對市場波動,也能幫助企業找到平衡點,更可提前因應價值鏈可能產生的轉嫁成本。

2025年的D.I.N.G四大趨勢,為台灣企業敲響永續轉型的新篇章。台灣企業應建立敏捷的策略應變能力,結合國際趨勢與在地實務進行動態調整;深化產業鏈合作,提升減碳與綠色供應鏈的整體效能;投資創新技術與人才,專注於低碳科技與數據管理工具的發展;並強化與利害關係人的溝通平台,確保資訊揭露透明,從而在永續發展的藍海中,挑戰與機遇並存。金蛇吐祥,東風已至,企業若能克服永續轉型的挑戰,更能在全球市場中佔據有利席位,迎向更廣闊的永續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