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受惠於人工智慧(AI)和高效能運算(HPC)的需求攀升,半導體產業持續大幅成長。從雲端資料處理、電動車、無線通訊及終端產品等應用需求提升,以及新興技術的演進對高功能半導體元件需求攀升,使得需求不斷增加。根據KPMG 2025 年全球半導體產業大調查指出,高達九成(92%)的高階主管預測未來一年半導體產業收入將會成長,其中三分之一(36%)更是認為收入成長超過10%,顯示對半導體產業成長的前景充滿信心。’

全球美中地緣供應鏈

綜觀全球半導體產業發展趨勢,地緣政治局勢的加劇,如烏俄戰爭和中美貿易戰,皆導致企業風險不確定性攀升,影響整個半導體生態系。為了分散地緣政治風險,各國紛紛提高供應鏈彈性,生產基地逐漸從中國擴及東南亞、印度、美國等地,將產能遷移出中國,並且強化半導體自主供應鏈,以預防供應鏈中斷危機。此外,全球主要國家積極扶植半導體產業,祭出半導體振興政策,形塑產業發展優勢,力圖提升本土產業量能和關鍵技術自主性。

美國川普政府也計劃對電腦晶片、半導體和藥品等進口商品課徵關稅,就是為了將這些產業的生產移回美國。此外,川普上任也迅速退出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推動的全球最低稅率協議,再加徵關稅措施,這些舉動皆可能引發全球稅收戰與貿易戰,進一步加劇全球供應鏈的不確定性。對於台灣企業而言,這既是挑戰也是機遇,台灣企業需要密切關注國際政策變化,取供應鏈多元化和地域多樣性等措施,靈活調整供應鏈布局,以應對潛在的風險和機遇。

台灣挑戰機會

台灣企業擁有尖端製程、IC設計及封裝產業高度的競爭力,特別是在先進製程的技術方面領先全球。然而,在材料與設備部分,台灣的自給率不高,成為了一項風險。此外,在成熟製程方面,由於中國積極擴充產能並壓低價格,台灣大廠如聯電、世界先進、力積電等面臨相對的壓力,尋求其他出路成為半導體廠的備戰選擇之,例如化合物半導體。

隨著自駕車、新能源、無線通訊等創新發展,其耐高電壓、高電流、高散熱效率、高操作頻率等優越材料特性,各界預期其將成半導體產業明日之星,世界主要國家亦積極投入並發展茁壯,特別是目前以IDM廠為主要player,台灣僅在代工領域有其角色,然而在設計及模組及應用市場段,仍需追趕。政府著眼於此,已陸續佈局,但仍有賴整體策略以及產學界鏈結,才能創造次世代半導體的機會。

因此,考量未來應用市場發展、國際情勢、台灣既有優勢與不可取代性,進而發展不同策略並提出我國化合物半導體發展。

結語

川普政府新上任,全球科技廠去中化、美國退出OECD全球稅收協議、加重中國關稅課徵等,皆影響全球半導體供應鏈。對於台灣的利弊仍有待觀察。台廠是否受惠於去中化迎接中國的轉單?抑或造成台商海外投資設廠成本攀高?台商必須密切關注國際政經局勢變化,靈活彈性布局供應鏈,以做好完全準備。